形成性考核一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特征划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一个CO2分子的温室效应比一个CH4分子的温室效应大。
3.紫外线辐射能导致形成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基础的中断。
4.平流层中有雷电、雨雪、霜、雹等天气现象的发生。
5.臭氧存在于大气的对流层中。
6.烟尘污染可使结膜炎等眼病发病率增加。
7.温室气体可以让地球的长波辐射自由通过,而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却有强烈的吸收作用。
8.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相反,食物网越简单,则生态系统越不稳定。
9.臭氧空洞指臭氧层被破坏,浓度极为稀薄。
10.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都会引起全球气候异常。
11.大气圈中最冷的一层是(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成层
12.大气圈中首次出现O2是在( )年前。
A.30亿
B.20亿
C.16亿
D.12亿
13.臭氧层的作用是阻挡( )辐射到达地面,为人类和生物提供一个天然屏障。
A.可见光
B.红外线
C.紫外线
D.远红外线
14.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颗粒物是( )。
A.总悬浮固体
B.降尘
C.超细颗粒物
D.烟尘
15.( )被世界公认为空中死神。
A.酸雨
B.光化学烟雾
C.烟尘
D.飘尘
16.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是对( )而言的。
A.逸散层
B.平流层
C.对流层
D.热成层
17.对流层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温度的变化情况是( )
A.升高
B.下降
C.基本不变
D.先增加后下降
18.平流层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温度的变化情况是( )
A.升高
B.下降
C.基本不变
D.先不变后上升
19.各种天气现象如雷电、雨雪、霜、雹发生在地球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成层
20.可以随雨、雪降落的颗粒物为( )。
A.飘尘
B.降尘
C.超细颗粒物
D.烟尘
21.在大气圈的( ),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成层
22.下列属于大气污染事件的是:( )
A.马斯河谷事件
B.四日市哮喘事件
C.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D.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
23.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的是:( )
A.人类活动的影响
B.环境污染
C.掠夺式过度利用
D.全球气候变暖
24.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有:( )
A.自然淘汰
B.人类活动的影响
C.掠夺式过度利用
D.环境污染,食物链恶化
25.生态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
A.调节气候
B.能量流动
C.物质循环
D.信息传递
26.下列属于烟尘污染的危害的是:( )
A.导致儿童佝偻症发病率增加
B.腐蚀建筑物、金属、名胜古迹等
C.对农作物及森林树木造成危害
D.使呼吸道发病率增加
27.CO2气体对于( )不具有吸收作用。
A.可见光
B.红外线
C.紫外线
D.远红外线
2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表述正确的为:( )
A.栖息地的丧失导致物种的灭绝
B.危害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危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C.一种生物的灭亡可能使其它几十种生物都会受到影响
D.物种灭绝速度增快
29.下列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
A.CO2
B.CH4
C.O3
D.水蒸汽
30.臭氧层耗损与破坏的危害是:( )
A.引起皮肤癌和免疫系统的损害
B.使植物生长率下降
C.加速塑料、橡胶的老化
D.腐蚀建筑物
形成性考核二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鼠害、病虫害也是草原退化的一个原因。
2.铅渣、汞渣、高炉渣、电镀污泥等均属于有毒有害化学品。
3.噪声一旦停止,对人体的污染也就消失,因此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4.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属于全世界重大水污染事件。
5.生命中心主义 、地球整体主义 、代际均等的环境伦理观这三种观点各自成体系,在根本目标和思想取向上是不一致的。
6.人口膨胀使教育和就业问题日益严重。
7.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根本原因。
8.草原是一种生物资源,具有对全球生态平衡,调节气候、维持生物量起重要作用。
9.日本的水俣病事件属于全世界重大水污染事件,被列为世界八大公害。
10.森林具有保护生物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11.( )被称为“经济的血液”。
A.石油和天然气
B.煤和石油
C.矿产资源
D.石油和森林
12.生命中心主义的伦理观的基本主张是: ( )
A.所有人的生命权的平等
B.动物之间生命权的平等
C.地球上万物的权利平等
D.尊重包括植物在内的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的“固有价值”
13.目的是为了保护野生的动、植物,避免被人类伤害的环境伦理观是( )。
A.生命中心主义
B.地球整体主义
C.代际均等的环境伦理观
D.当代环境伦理观
14.从1994年开始,“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 )。
A.3月14日至3月20日
B.3月22日至28日
C.7月1日~7月7日
D.7月22日至28日
15.下列属于正确的发展观的是( )
A.强调经济增长,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可比性综合指标
B.全力开发资源以供经济快速增长,因为资源是可以无限利用的
C.为了保护环境,应首先限制经济的发展
D.社会发展就应该使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协调发展
16.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褐红色、棕色、蓝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叫做( )。
A.赤潮
B.棕潮
C.蓝潮
D.褐潮
17.通常的认为( )分贝以下的声压对人体是安全的。
A.40
B.60
C.80
D.100
18.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
A.自然是供人类利用的对象,人对自然具有主宰作用,可以不遵循自然规律
B.人可以改变自然,但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C.人类任何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开发都是错误的,人应该自然化
D.人如果有足够的能力,就可以不遵循自然规律
19.环境伦理是指( )
A.人对人的伦理
B.自然与自然之间的伦理
C.人对自然的伦理
D.人对社会的伦理
20.目的是保护整个自然环境,不要被人类肆意的破坏的环境伦理观是( )。
A.生命中心主义
B.地球整体主义
C.代际均等的环境伦理观
D.当代环境伦理观
21.固体废物对( )有严重的危害。
A.土壤
B.农作物
C.大气
D.地下水、地表水及海洋
22.下列属于水污染事件的是:( )
A.日本的痛痛病
B.日本的米糠油事件
C.马斯河谷事件
D.孟加拉国的砷危机
23.自然界对人类是有价值的,具体表现为( )
A.维生的价值
B.经济的价值
C.娱乐和美感的价值
D.历史文化价值
E.科学研究与塑造性格的价值
24.噪声污染的控制对策有:( )
A.采用噪声低的设备、改进机器结构性能、改善其运行操作方法
B.采用消声、防声和隔声措施
C.带防声耳罩、防噪声头盔等
D.采取有效管理措施
25.人与自然界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
A.人可以不遵循自然规律
B.人可以能动地认识自然
C.人可以能动地改变自然
D.人可以改变自然规律
26.下列属于水资源较丰富的国家是:( )
A.埃及
B.科威特
C.冰岛
D.加拿大
27.环境伦理观的基本内容:( )
A.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B.关心个人并关心人类
C.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
D.关心个人并关心自然
28.森林的作用是:( )
A.涵养水源,保护水土
B.具有生物遗传资源库的作用
C.调节气候
D.净化环境
29.噪声污染的危害有( )
A.噪声污染会导致人听觉疲劳、听力损伤甚至耳聋
B.噪声污染致病
C.噪声污染导致语言交流障碍
D.使建筑物和精密仪器使用寿命降低
30.下列土地退化属于土地荒漠化的是:( )
A.沙漠化
B.砾质化
C.盐渍化
D.沼泽化
形成性考核三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的( )宣布了3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
A.《地球宪章》
B.《人类环境宣言》
C.《21世纪议程》
D.《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2.( )不是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
A.《地球宪章》
B.《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C.《21世纪议程》
D.《人类环境宣言》
3.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 )召开。
A.斯德哥尔摩
B.里约热内卢
C.纽约
D.伦敦
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3年多的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于1987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研究报告( )。
A.《寂静的春天》
B.《我们共同的未来》
C.《增长的极限》
D.《经济增长研究报告》
5.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通过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发表了有关环境保护的著作( )。
A.《寂静的春天》
B.《我们共同的未来》
C.《增长的极限》
D.《生物环境研究》
6.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缘自于( )
A.《寂静的春天》
B.《增长的极限》
C.《我们共同的未来》
D.《人类环境宣言》
7.各国政府代表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是在( )会议上。
A.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B.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C.京都会议
D.蒙特利尔会议
8.环境、人类与发展是三者是( )
A.互相独立的
B.互相对立的
C.互相关联的
D.互相关联并作用的
9.( )反映的是对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人类活动、进程和方式,即表明环境问题的原因。
A.响应指标
B.对比指标
C.驱动力指标
D.状态指标
10.《寂静的春天》是一本( )
A.文学著作
B.化学专著
C.政治论著
D.科学论著
11.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功能:( )
A.能够描述和体现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协调程度。
B.能够描述和反映出某一时刻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变化趋势
C.能够描述和表征出某一时刻发展的各个方面的现状
D.能够描述和体现发展的速度
12.欧盟为实施可持续发展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
A.立法措施
B.市场措施
C.基础支持措施
D.资金支持机制
13.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是( )。
A.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资源保护与管理
C.加强主要群体的作用
D.实施手段
14.《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是( )。
A.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
B.社会可持续发展
C.经济可持续发展
D.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15.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 )构成。
A.响应指标
B.对比指标
C.驱动力指标
D.状态指标
16.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 )两个纲领性文件。
A.《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B.《我们共同的未来》
C.《21世纪议程》
D.《增长的极限》
17.联合国为推行可持续发展,利用了以下市场机制( )。
A.环境税
B.可贸易排污许可证
C.补贴的废除和应用
D.押金返还制度
18.《增长的极限》的报告认为:由于世界( )这几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全球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于下世纪某个时段内达到极限。
A.人口增长
B.粮食生产
C.工业发展
D.资源消耗
E.环境污染
19.《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进程是( )。
A.结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
B.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
C.大力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
D.利用国际合作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
20.《我们共同的未来》分为( )三大部分。
A.共同的目的
B.共同的问题
C.共同的挑战
D.共同的努力
21.审议里约热内卢会议宣言,《气候变化框架条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条例》的执行情况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具体职能之一。
22.《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
23.在驱动力-状态-响应框架指标体系中,状态指标反映的是对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人类活动、进程和方式,即表明环境问题的原因。
24.在驱动力-状态-响应框架指标体系中,响应指标是对可持续发展状况变化所作的选择和反应,即显示社会及其制度机制为减轻诸如资源破坏等所作的努力。
25.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世界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战略进行研究,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的报告。
26.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
27.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还决定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于1983年3月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H.Brundland)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联合国要求其负责制订长期的环境对策,研究能使国际社会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8.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促使经济迅猛发展。
29.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在21世纪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选择。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保护环境放在第一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环境效益这个中心来开展。
30.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两个纲领性文件,其中一个是《21世纪议程》,它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形成性考核四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是1973年世界各国在( )签订的。
A.华盛顿
B.里约热内卢
C.维也纳
D.蒙特利尔
2.生态工程是哪一年代出现的学科?( )
A.19世纪8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3.( )是按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制定的综合规划,目的在于科学地利用资源,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A.生态农业
B.生态规划
C.生态城市
D.生态工程
4.生态工程主要应用( )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A.物理学
B.经济学
C.数学
D.生态学
5.对城市环境建设和环境质量的主要方面,按环境要素和主要指标进行定时、定量考核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是( )。
A.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C.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D.限期治理制度
6.国际环境法的法律关系的主体是( )。
A.国家
B.社会
C.国际组织
D.国家或国际组织
7.以签定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规定各级政府领导(省长、市长、县长、厂长)在任期内的环保目标和任务,并作为政绩考核内容之一。根据其完成好坏,给予其奖惩的环境管理制度是( )。
A.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C.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D.限期治理制度
8.( )指污染治理应该走集中治理与分散治理相结合,而以集中控制为发展方向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A.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B.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C.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D.限期治理制度
9.环境保护的费用效益是指投入的环境保护费用与所得的效益之比。所得效益包括( )。
A.经济效益
B.三者都包括
C.社会效益
D.环境效益
10.生态农业的概念是由美国土壤学家( )提出的。
A.奥德姆
B.Jorgenson
C.Mitsch
D.威廉姆.阿尔伯卫奇
11.从环境管理的性质分,环境管理可分为( )。
A.环境计划管理
B.环境安全管理
C.环境质量管理
D.环境技术管理
12.我国主要的生态农业模式有( )
A.农林牧结合型
B.平原布局型
C.同居共生型
D.食物利用型
13.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由以下部分组成( )。
A.宪法
B.环境保护基本法
C.单项环境保护法
D.有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的其他法规
14.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目前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住。主要表现在:( )
A.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B.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C.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
D.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
E.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15.生态农业包括以下方面的基本内涵: ( )。
A.农业的发展应是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人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环境不发生退化
B.要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
C.生态农业是由中国生态学家首先提出的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
D.采用的措施在技术和经济上可行,能为社会广泛接受
16.我国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包括( )。
A.征收排污费
B.经济制裁与罚款
C.对产品征收费和税
D.押金——退款
17.国际环境法的任务是:( )
A.保护各国在开发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时应享有的主权
B.规定各国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的责任
C.协调各国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之行动
D.制定、规定不适当地开发利用全球环境资源而对他国环境造成损害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8.“三同时”制度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区域开发建设项目,其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
A.同时设计
B.同时施工
C.同时评价
D.同时投产使用
19.环境管理的具体任务为( )
A.环境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B.环境管理采用各种手段来限制人类的污染环境、损害环境质量、破坏生态平衡的种种行为
C.环境管理应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动态地自觉地制定与调整各项政策、对策、方法和措施,以达到既定的环境保护目标
D.应进行国际合作
20.要把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向减少到最低程度,关键在于把握好以下几条原则:( )
A.尽可能地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目标
B.应该强调对农村经济的集体经营
C.应该加快人口对经济增长的需求
D.应强化广大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21.环境保护的费用效益中,可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评价的为社会效益。
22.环境保护的费用效益中,可用人民生活质量的社会精神文明指标评价的为环境效益。
23.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4.有的国家设定了“环境保护”的贸易壁垒,因此环境保护阻碍了对外贸易。
2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26.环境保护的费用效益中,可用货币计量的为经济效益。
27.生物防治及生物制剂应用技术属于生态农业技术。
28.西方国家的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综合多部门自然学科,以消除污染,防止环境恶化。中国的生态农业是按生态经济学原理,综合多部门应用技术,保证资源结构合理性及循环再生性。
29.国际环境法须由强制力保障实施。
30.生态工程也可以按不同的地形、地貌或不同的地理环境类型来划分。如农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工业生态工程、城市生态工程等。
综合测试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草原具有的作用是:( )。
A.维持全球生态平衡
B.调节气候
C.维持生物量
D.防止病虫害
2.下列信息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A.孔雀开屏
B.黄鼠狼体内分泌出的一种臭液
C.蚂蚁认路
D.动物通过叫声传递报警信息
3.人口膨胀会带来下列哪些问题?( )
A.就业问题
B.资源紧张问题
C.环境退化问题
D.教育问题
4.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风能
B.矿产
C.水能
D.草原
5.下列信息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
A.孔雀开屏
B.黄鼠狼体内分泌出的一种臭液
C.蚂蚁认路
D.蜜蜂飞行动作
6.下列问题可由噪声污染引起的是:( )
A.耳聋
B.神经衰弱
C.语言交流障碍
D.血压增高
7.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的环境伦理要求我们遵循如下原则:( )
A.责任原则
B.慎行原则
C.节约原则
D.享用原则
8.噪声具有以下特点:( )
A.影响范围比较大
B.噪声污染会累积
C.具有时滞性
D.噪声源一停止,其污染造成的危害就立即消失
9.下列属于控制酸雨污染物的对策的是:( )
A.加强水污染的治理
B.推行清洁煤技术
C.加强对主要酸雨区的控制
D.调整能源结构
10.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 )。
A.保护环境
B.防治环境污染
C.保护自然资源
D.防治其它公害
11.我国的酸雨污染属于( )。
A.硫酸型
B.碳酸型
C.硝酸型
D.其它
12.大约( )年前O3在高空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了保护地球的臭氧层,为更高等的海洋生物进化和生命登陆创造了条件。
A.20亿
B.16亿
C.12亿
D.10亿
13.( )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A.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B.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C.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实施目标国际研讨会
D.联合国21世纪议程高级国际圆桌会议
14.( )是生态城市必须具备的。
A.理想的住区
B.没有污染
C.没有工业
D.经济发达
15.大气圈的最外层是( )。
A.逸散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成层
16.直径大于0.1um而小于10um的颗粒物为( )。
A.飘尘
B.降尘
C.超细颗粒物
D.烟尘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 )正式通过。
A.1979/9/1 星期六
B.1989/12/1 星期五
C.1983/4/1 星期五
D.1990/5/1 星期二
18.《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是1985年世界各国在( )签订的。
A.华盛顿
B.里约热内卢
C.维也纳
D.蒙特利尔
19.下列污染不会导致眼病发生的环境问题是( )
A.烟尘污染
B.臭氧层耗损与破坏
C.光华学烟雾污染
D.酸雨污染
20.国际环境法的制定者应是( )
A.两个以上国家
B.三个以上国家
C.四个以上国家
D.五个以上国家
21.( )是生态城市必须具备的。
A.理想的住区
B.没有污染
C.没有工业
D.经济发达
22.下列不属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的是( )
A.海平面上升
B.海平面下降
C.温度带北移
D.降水带北移
23.下列污染不会导致眼病发生的环境问题是( )
A.烟尘污染
B.臭氧层耗损与破坏
C.光华学烟雾污染
D.酸雨污染
24.《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是1985年世界各国在( )签订的。
A.华盛顿
B.里约热内卢
C.维也纳
D.蒙特利尔
25.大气圈的最外层是( )。
A.逸散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成层
26.直径大于0.1um而小于10um的颗粒物为( )。
A.飘尘
B.降尘
C.超细颗粒物
D.烟尘
27.我国的酸雨污染属于( )。
A.硫酸型
B.碳酸型
C.硝酸型
D.其它
28.大约( )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哺乳类动物。
A.10亿
B.6亿
C.4亿
D.2亿
29.强调人类对自然的被动适应,认为任何出于人类需要和目的的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开发,其活动都是错误的,要求人类“返回自然”,这是( )的观点。
A.生命中心主义
B.地球整体主义
C.生态唯自然主义
D.生态唯意志主义
30.( )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A.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B.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C.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实施目标国际研讨会
D.联合国21世纪议程高级国际圆桌会议
奥鹏,国开,广开,电大在线,各省平台,新疆一体化等平台学习
详情请咨询QQ : 3230981406或微信:aopopenfd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