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规划(本科)》20年3月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1.在环境规划决策分析中,按照决策问题的内容和信息的数量化特性,决策分析可以分为定量决策分析和定性决策分析两种。下列哪种形式只能对其进行定性决策分析。
A.所获取的内容、方法及信息可以使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
B.内容、方法及信息以数量化的形式为其特征
C.内容、方法及信息以定性的形式为其特征
D.以人的经验进行判断的信息
2.一般的收获用水主要是指包含城镇综合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两部分。对于生活用水量,可通过下列哪个公式来预测人均生活用水额。
A.生活用水量=规划年的预测人口数×用水定额×规划年用水普及率
B.生活用水量=规划年的人口数×用水定额×规划范围内的用水普及率
C.生活用水量=规划年的人口数×用水定额×规划年用水普及率
D.生活用水量=规划年的人口数×人均水定额×规划年用水普及率
3.在评价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基础上,建立能综合反映生态城市发展水平的依据。这就是( )
A.生态城市绿化指标体系
B.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C.城镇硬件评价指标体系
D.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
4.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中,城市交通枢纽区应当执行下列哪项大气质量标准。
A.四级
B.二级
C.三级
D.一级
5.《国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是在那一年实施的。
A.2009年
B.2008年
C.2007年
D.2006年
6.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这就是( )
A.土地规划
B.土地治理
C.土地整理
D.土地利用
7.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中,居民混合区应当执行下列哪项大气质量标准
A.四级
B.二级
C.三级
D.一级
8.在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中,人们常采用第一步主要进行土地的质量评价,完成土地定性分类 ;第 二步进行经济及社会分析。这就是( )。
A.平行法则
B.定量分析
C.定性分析
D.两步法
9.我国,危险废物一般以法律或法规的方式规定其管理程序。我国第一个危险废物管理的专门法规,即《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是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于( )。
A.2005年
B.1989年
C.1987年
D.1984年
10.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中,自然保护区应当执行下列哪项大气质量标准
A.四级
B.二级
C.三级
D.一级
11.环境规划的类型如果按照规划期的长短,可以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和
A.远期规划
B.近期规划
C.年度环境保护规划
D.中长期环境规划
12.人类采取积极的手段 ,扩大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或提高土地利用深度 ,以满足对土地不断增加的需。这属于( )
A.土地整理
B.土地开发
C.土地占用
D.土地利用
13.大气污染控制中是“两控区”划分的基本条件是,属于酸雨控制区的,现状监测降水pH一般属于下列那种情况。
A.pH等于4.5
B.pH小于5
C.pH小于4.5
D.pH大于4.5
14.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这就叫做( )
A.生态规划
B.生态环境规划
C.环境规划
D.环境功能区划
15.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中,疗养区和风景游览区应当执行下列哪项大气质量标准
A.四级
B.二级
C.三级
D.一级
16.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目标,同时也有自身的目标,可以把其目标归纳为( )。
A.连续性、稳定性、多样性、定量性、独立性、更新性
B.连续性、稳定性、多样性、均衡性、独立性、更新性
C.连续性、稳定性、创新性、均衡性、开拓性、更新性
D.连续性、多样性、整体性、均衡性、独立性、更新性
17.将编好的规划方案提交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若可行,审批下达,提交同级政府部门批准实施。这在属于规划编制程序的( )
A.编制阶段
B.政审阶段
C.报批阶段
D.审批阶段
18.下列哪种评价方法属于市场法。
A.资产价值法
B.支付愿望法
C.工资差额法
D.人力资本法
19.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有这些特点的城市叫做( )。
A.魅力城市
B.生态城市
C.文明城市
D.友好城市
20.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根本措施,是以农村县域和镇区环境为对象的综合性环境规划。它以乡镇环境条件为基础,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依据生态学原理,综合考虑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经过环境系统分析,从而制定出最佳的环境保护方案。这就是( )。
A.城镇环境规划
B.城乡环境规划
C.乡镇环境规划
D.乡村环境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