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秋学期(1709、1803、1809、1903、1909)学期《旅游消费行为》在线作业-000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原理是由以下哪位学者提出的()
A.科勒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班图纳
2.比较而言,家庭处于其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经济上自立、无负担、身体状况处于一生的最佳状态且最具旅游潜力()
A.未婚期
B.新婚期
C.满巢期
D.空巢期
3.不愿对别人讲心事,不合群,很少到热闹的场所去。很安静,甚至沉默寡言,情感体验深刻,自尊心十分强,很敏感,好猜疑。根据个体的这些行为表现,可将其归类为哪种气质()
A.急躁型
B.活泼型
C.稳重型
D.忧郁型
4.人们到某一城市旅游时,可能会因为遇到一位态度冷淡的服务员而认为该城市的所有居民都不好客,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作()
A.经验效应
B.首次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效应
5.提出旅游者“依赖型-冒险型”人格类型模型的是美国学者()
A.普洛格
B.波恩
C.卡特尔
D.赫兹伯格
6.旅游消费态度的核心是()
A.认知
B.情感
C.意向
D.目标
7.根据新的个性结构理论,个性中支持理性思维和信息客观处理的部分属于()
A.儿童自我状态
B.父母自我状态
C.成人自我状态
D.内部自我状态
8.根据知觉的(),人们通常将空间上彼此接近的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A.封闭原则
B.解释原则
C.接近原则
D.相似原则
9.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所有需要中位于最高层的是()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10.AIO结构法是为销售者了解市场消费者生活方式而设计的问卷调查方法。其中I代表()
A.活动
B.兴趣
C.意见
D.想法
11.最早研究认知学习现象的是德国心理学家(),他通过对猩猩的实验提出了顿悟这一概念。
A.马斯洛
B.弗洛伊德
C.科勒
D.托尔曼
12.比较而言,家庭处于其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比任何时期都更有可能去旅游()
A.未婚期
B.新婚期
C.满巢期
D.空巢期
13.人格特质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
A.普洛格
B.阿尔波特
C.波恩
D.赫兹伯格
14.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们与他人交往或者融入某一团体的需要就是()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15.有些旅游消费者决策失误,但在他人面前却依旧辩解说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或把明显的失误归因于听了他人不真实的介绍。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出态度的哪种功能()。
A.效用功能
B.认识功能
C.价值表现功能
D.自我防御功能
16.人的认识过程是从()开始的
A.注意
B.感觉
C.知觉
D.想象
17.对于消费者而言,中性信息是指()
A.商店信息
B.广告等商业信息
C.周围人信息
D.政府或消费者团体发布的有关信息
18.将个性划分为感觉思维型、感觉情感型、直觉思维型和直觉感情型四种类型的学者是()
A.普洛格
B.阿尔波特
C.波恩
D.荣格
19.旅游消费态度的基础是()
A.认知
B.情感
C.意向
D.目标
20.旅游消费动机产生的首要条件是()。
A.需要
B.认知
C.态度
D.个性
二、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21.普通心理学是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其内容包括()
A.心理动力
B.心理过程
C.心理状态
D.个性心理
22.卡特尔特质理论的特点是用因素来进行特质的筛选和分类,该理论将个性特质分成()
A.表面的特质
B.根源特质
C.重要特质
D.次要特质
23.在运用经典性条件反应原理时应满足以下哪些条件效果会更好()
A.条件刺激先出现于非条件刺激
B.非条件刺激的强度要高
C.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要保持一贯的结合
D.具有可视性的刺激
24.新时期的旅游者需要的是“参与体验满足个性需要的旅游经历”,表现为()
A.从被动的服从者转为主动的参与者
B.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制作和信息服务中
C.获得“我喜欢的”或“单独为我定制的”产品与服务
D.使自身的个性化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
25.按照根据旅游时间的集中程度,可以把旅游市场划分为()
A.淡季旅游市场
B.平季旅游市场
C.旺季旅游市场
D.冷季旅游市场
26.旅游消费者外部信息搜寻的主要来源有()
A.商店信息来源广告
B.示范性等商业信息来源
C.周围人信息来源
D.中性信息来源
27.社会心理学是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其内容包括()
A.社会化
B.社会认知
C.社会沟通和人际关系
D.社会态度
28.从消费者的角度观察,影响其信息记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A.记忆的线索
B.刺激的熟悉感
C.刺激的突出性
D.信息的视觉性
29.亚文化具有以下哪些特征()
A.所有亚文化的存在是长久性的
B.同一个体可以同时属于多个亚文化群体
C.亚文化与母体文化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不同亚文化之间不是封闭的
30.比较而言,男性群体旅游消费行为通常在以下哪些方面表现更突出()
A.重视旅游产品的整体感受
B.消费选择比较独立
C.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D.注重旅游产品外在表现和情感体现
三、判断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31.按照美国学者丹恩所提出的旅游动机推拉理论,推动因素是指旅游者内心对于旅游的主观愿望,拉动因素是外部刺激因素。
32.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从“记”到“忆”包括识记和回忆两个基本环节。
33.随着环境的变化、年龄的增长和实践活动的改变,一个人的个性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34.旅游者对某旅游目的地的积极态度的强度越强,越容易形成对该目的地的旅游消费偏好。()
35.旅游消费态度对象的性质越鲜明、越突出、越独特,旅游者越能从中满足自身的需要。
36.空巢阶段是指子女已独立且不在身边共同生活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
3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8.在态度形成的内化阶段,个体彻底转变原有的态度形成新的态度并且自觉地用这些态度指导自己的行为。
39.追新猎奇型人格的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通常表现出喜欢熟悉的旅游地、喜欢设备齐全的住宿设施、喜欢与不同文化的人交谈和喜欢新奇的旅游场所。
40.文化价值观反映的只是一种态度和信念,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是很有限的。
41.度假旅游者是为了消遣休闲、缓解工作生活压力而外出旅游的那部分旅游者,与观光旅游者的需求有明显的不同。
42.旅游消费过程可以分为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三个阶段。
43.在外部刺激下,个体出现了唤醒和紧张的状态,这种状态产生的内部驱动力量推动人们去实现自己的需要。
44.绝大多数的旅游产品都具有可见性、差异性和个性三个特征,因此,旅游产品是具有很强象征意义的产品。()
45.一般情况下,旅游消费方案之间的类似性比较大的时候,旅游消费者搜寻信息程度就会低。
46.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途中环境不会对旅游消费行为带来影响。
47.感觉的绝对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个体感觉的最小强度,它是使个体区分某个刺激“有”和“无”的临界点。
48.态度形成的服从阶段是指人们为了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报酬或者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顺从行为。
49.人的一切活动和行为都是受一定的内部力量支配的,这种内部的驱动力就是动机。
50.旅游经营者在进行商业宣传时,过度激发旅游者的想象,常导致期望与现实差距太大,会使消费者感到该旅游企业或产品名不副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