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答案请加QQ:3230981406 微信:aopopenfd777
可做奥鹏全部院校在线作业、离线作业、毕业论文
中国医科大学21秋学期《药理学(本科)》实践考试试题
试卷总分:30 得分:30
一、单选题 (共 30 道试题,共 30 分)
1.最常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的药物
A.贝那普利
B.吲达帕胺
C.特拉唑嗪
D.胍乙啶
E.氨氯地平
答案:D
2.黄体酮可用于
A.先兆流产
B.绝经期前乳腺癌
C.卵巢功能不全和闭经
D.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E.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答案:A
3.心脏上主要的肾上腺素能受体亚型是
A.α1
B.α2
C.β1
D.β2
答案:C
4.药物对离体肠管的作用的实验是
A.半定量实验
B.定量实验
C.定性实验
D.既是定量又是定性实验
答案:C
5.用左旋多巴治疗震颤麻痹时,应与下列何药合用?
A.维生素B6
B.多巴
C.苯乙肼
D.卡比多巴
E.多巴胺
答案:D
6.能治疗阿米巴肝脓肿的药物是:
A.乙胺嘧啶
B.伯氨喹
C.乙胺嘧啶+伯氨喹
D.氯喹
E.以上都不是
7.多次连续用药后,病原体对药物反应性逐渐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保持疗效,这种现象称为:
A.抗药性
B.耐受性
C.快速耐受性
D.药物依赖性
E.变态反应性
8.吗啡的镇痛作用最适用于:
A.其他镇痛药无效时的急性锐痛
B.神经痛
C.脑外伤疼痛
D.分娩止痛
E.诊断未明的急腹症疼痛
9.H1受体阻断药对下列何种疾病疗效差:
A.血管神经性水肿
B.过敏性鼻炎
C.过敏性皮炎
D.过敏性哮喘
E.荨麻疹
10.在酸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A.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B.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
C.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D.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E.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
11.在大环内酯类中,对革兰阳性菌、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作用最强的是:
A.阿奇霉素
B.克拉霉素
C.麦迪霉素
D.红霉素
E.克林霉素
12.有中枢降压作用的药物是:
A.肼屈嗪
B.胍乙啶
C.硝普钠
D.吡那地尔
E.可乐定
13.硫脲类药物的最严重不良反应是:
A.粒细胞缺乏
B.药热
C.甲状腺肿大
D.突眼加重
E.甲状腺素缺乏
14.弱酸性阿司匹林的pKa值为3.4,它在pH=1.4的胃液中,约可吸收(血浆:pH=7.4):
A.0.1%
B.99.9%
C.1%
D.10%
E.0.01%
15.去甲基肾上腺素注射外漏易导致局部皮肤的苍白坏死,一旦发生此种情况用下列哪种药物对抗
A.普萘洛尔?
B.酚妥拉明
C.阿托品
D.筒箭毒碱
16.在肠管上没有下面哪种受体
A.α1
B.α2
C.M
D.GABA
17.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叙述正确的是:
A.结合是牢固的
B.结合后药效增强
C.结合特异性高
D.结合后暂时失去活性
E.结合率高的药物排泄快
18.治疗粘液性水肿的药物是:
A.甲基硫氧嘧啶
B.甲巯咪唑
C.碘制剂
D.甲状腺素
19.维拉帕米不具有下列哪项作用
A.阻滞心肌细胞钙通道
B.阻滞心肌细胞钠通道
C.负性肌力作用
D.负性频率作用
E.负性传导作用
20.某一弱酸性药物pKa=4.4,当尿液pH为5.4,血浆pH为7.4时,血中药物浓度是尿中药物浓度的:
A.1000倍
B.91倍
C.10倍
D.1/10倍
E.1/100倍
21.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错误的叙述是
A.局部抗炎作用
B.局部抗过敏作用
C.减少白三烯生成
D.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微血管渗漏
E.对磷酸二酯酶有抑制作用
22.强心苷治疗心衰的原发作用是:
A.使已扩大的心室容积缩小
B.增加心脏工作效率
C.增加心肌收缩性
D.减慢心率
E.降低室壁肌张力及心肌耗氧量
23.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A.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B.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
C.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D.排泄速度不变
E.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24.分离出的颈总动脉的适宜长度为多少厘米
A.5-7
B.7-9
C.3-4
D.2-3
25.甲状腺激素的主要适应症是
A.甲状腺危象
B.轻、中度甲状腺功能亢进
C.甲亢的手术前准备
D.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引起的病变
E.粘液性水肿
26.给予肝素的正确时间是
A.给予乌拉坦后
B.切开皮肤前
C.分离颈中动脉时
D.动脉插管前
27.乙酰胆碱舒张血管机制为:
A.促进PGE的合成与释放
B.激动血管平滑肌上β2受体
C.直接松驰血管平滑肌
D.激动血管平滑肌M受体
E.激动血管内皮细胞M受体
28.普萘洛尔禁用于支气管哮喘的原因是:
A.β1受体阻断作用
B.膜稳定作用
C.突触前膜β受体阻断作用
D.抑制代谢作用
E.β2受体阻断作用
29.异丙肾上腺素不宜用于:
A.感染性休克
B.冠心病
C.支气管哮喘
D.心脏骤停
30.阿托品禁用于:
A.麻醉前给药
B.肠痉挛
C.虹膜睫状体炎
D.中毒性休克